日前,在孟津县横水镇西沟村集体经济项目红薯深加工场地看到,前来加工红薯的群众络绎不绝,有的在洗红薯、有的在过粉,一派繁忙景象。

日前,在孟津县横水镇西沟村集体经济项目红薯深加工场地看到,前来加工红薯的群众络绎不绝,有的在洗红薯、有的在过粉,一派繁忙景象。
横水镇西沟村地处偏僻,是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。但全村2800多亩耕地富含钾,不仅非常适合红薯生长,而且所产红薯色泽鲜艳、含糖量高,口感甘甜而深受人们青睐。七、八十年代,曾是当地群众的主要救命粮。
实施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,西沟村把种植结构逐步调整为大量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,
一些农户也只是偶尔在边角地种点红薯。昔日的“救命薯”逐渐被“冷落”,种植面积逐年锐减,曾出现一薯难求的局面。
近年来,随着红薯在市场上的再次走红,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,积极鼓励群众从操旧业,
把红薯种植作为脱贫致富和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。并采取“集体经济项目+种植基地+红薯加工+贫困农户”的模式,大力发展优质红薯种植和深加工。
据介绍,村里先后投资18万元,购置了红薯深加工设备,年可加工红薯粉25万公斤,加工粉条4万公斤。不仅是本村的红薯种植面积迅猛增长到110多亩,而且带动周边村种植红薯达数千亩,就连新安县仓头镇的红薯种植大户,也纷纷来到该村加工红薯。
西沟村还专门成立了红薯专业合作社,积极为种植户提供优质种苗、引进最新品种和管理技术培训、统一销售服务等。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赖说,红薯的好坏与种苗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。他们推广的红薯割苗新技术,减少了存根苗菌,红薯没有黑斑,表皮光泽更鲜艳。推广的起垅种植新技术,有利于排涝和提高低温,大大提高了红薯产量。
范赖不仅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,而且是个种红薯能手。他今年共引进种植了烟薯、北京2号、龙薯9号、商薯19和紫薯等5个新品种。收获的红薯五颜六色,被群众誉为五彩薯。
他把成色好的鲜薯挑出来装箱,销往各大超市或网销到全国各地。品相差的打成粉,做成红薯粉条,一薯两赚钱。
村党支部书记乔来福说,依靠一枚小小红薯,一方面调整种植结构,带动了群众致富;另一方面,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搭建了就业平台。明年村里计划扩大红薯种植面积200亩的同时,引导群众在400多亩花椒地里套种红薯,让红薯真正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“金蛋蛋”。